8月21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处暑时节的健康要点。“处暑即为‘出暑’,处暑后雨量减少,燥气开始生成,容易出现皮肤、口鼻干燥等不适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、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会上表示,处暑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容易引发感冒、咳嗽、咽部不适等,公众应加强身体锻炼、提高免疫力。
处暑后还有可能出现很热的状态,俗称“秋老虎”。“处暑处于寒和热的交替阶段,人体内容易把暑气转化成一种‘燥’。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解释,人体经过夏季“烧烤”模式,突然降温后,脾胃功能处于较弱状态,容易出现咽喉不适、咽干、咽痛等症状,而且不会马上好转。
“因此,处暑时节可利用中医的办法祛除湿气、调养脾胃,预防疾病的同时还有助于在即将到来的秋冬寒冷季节维持健康。”刘清泉建议,饮食以保护脾胃运化为主,可用药食同源的食品如莲子、冬瓜等煲汤粥,少吃寒凉食品,也可以按摩极泉穴、三里穴等穴位健脾化燥、调节胃肠功能。
处暑后雨量减少,干燥的空气导致慢性咽炎发病率增加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全桂表示,干燥空气刺激咽部黏膜,昼夜气温变化大使得人体抵抗力降低,容易诱发咽喉部炎症。如果过敏导致鼻黏膜肿胀,会因张口呼吸直接刺激咽喉部,引起咽喉部炎症。喜食辛辣、熬夜打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咽炎甚至咽痛。对此,王全桂建议公众改善生活习惯,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、水果,不要熬夜,适当运动,控制过敏原。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及时控制病情,根据病因进行规范治疗。
秋季气候干燥,空气中的粉尘、花粉等过敏原较多,如何有效区分过敏性鼻炎与感冒?王全桂解释,尽管两者都会打喷嚏、流鼻涕,但过敏性鼻炎打喷嚏是阵发性的,一打连续多个喷嚏,流涕是清水样,而感冒打喷嚏较少,1—3天后会变成黏性鼻涕。此外,过敏性鼻炎还常常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,可通过药物治疗和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疗法进行治疗。
对于慢性疾病人群,秋意渐浓带来的昼夜大温差给慢病控制带来了不小挑战。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志宏表示,呼吸道疾病、肠胃炎、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来说,更容易诱使病情加重,建议慢病患者遵守食养原则,合理搭配、规律进餐、吃动平衡、作息规律、心情平和,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。此外,高血压患者要减钠增钾,少吃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;糖尿病人群要注意选用全谷物等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;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人群要关注脂肪摄入,进食需要少油少盐控糖;心血管病人群要关注反式脂肪酸摄入等问题。
“特别提醒大家,秋季的气候特点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,因此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在根据气温适时增减衣服的同时,可根据自身的状况和所处环境科学佩戴口罩,并积极接种流感、肺炎等疫苗,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。”王志宏说。
来源:科技日报
想要了解更多资讯
请关注官方二维码